古田建县的肇基者首任县令刘疆寻踪
开疆拓土 名垂千古
古田建县的肇基者首任县令刘疆寻踪
◆杜新华
在距离古田县城约11公里的翠屏湖畔,矗立着一座依山而建、雄伟壮观、气势不凡的建筑群。它背靠巍峨耸立的吉祥山,面朝风光旖旎的翠屏湖,远眺如水墨画卷的连绵群山,将“八闽第一湖”的美景尽收眼底;还有脚下逶迤的盘山公路如一串闪光的项链将这里烘托得更加端庄秀丽。
福建省城隍庙联谊会(筹)副会长、古田城隍庙管委会顾问陈学鑑先生介绍:据《福建通志》和《古田县志》记载,古田城隍庙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城隍庙敬祀的是为古田设县而呕心沥血的开疆拓土的肇基者,曾被唐玄宗皇帝嘉奖任命为古田县首任县令的刘疆──一个为黎民百姓谋福祉、被黎民百姓奉为神明的“拓主”。
相传,早在殷周时期,古田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而一直未设县治,归属福州都督府侯官县管辖,广大古田百姓迫切希望能够独立建县。但由于官府的欺压与自身缺少领袖人物等因素,广大百姓的要求一直停留在愿望上。
唐开元时期,福州府都督李亚丘派参军杨楚畹到古田屯兵驻守。当时的古田,到处荒草丛生、田亩极少,百姓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为了安抚人心促进管理,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杨参军决定军民联手垦荒辟地、发展生产。他将带领士兵与百姓联合垦荒的任务,托付给当时在民众中有较高威望的当地部族首领(垌豪)刘疆来执行。
刘疆不负众望,带领士兵和民众积极披荆斩棘、开垦梯田、开挖水渠、修筑道路,前后历时三年,将境内宜耕宜垦地带都依山势地形开挖出一片片平整的水田和一丘丘如鳞甲般的梯田,并种上了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百姓生活因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刘疆也因此在百姓中的威望日益提升,逐渐成为大家一致公认的领头人。
一天,当时古田境内人口最多、势力最大的刘、林、谢三大姓氏的“族长公”召开会议,商讨申请建县事宜。大家一致推举刘疆代表古田上京呈送奏章,表达古田人民要求立县的强烈愿望。
刘疆首先组织大家积极开展“率众归唐、编户为县”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清点户口、编纂户籍册、丈量地界、划分区域和绘制地图等。于唐开元28年秋(即公元740年)率林溢、林浠等人赴京。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进京活动两个月后,刘疆巧妙地利用带去的“古田笋干”和“古田柿丸”等特产做“贡品”,认识了宰相李林甫的大管家阿福,通过阿福认识了宰相李林甫又通过宰相李林甫顺利抵达皇宫,拜见到唐玄宗皇帝。当时,朝廷对“南蛮”地带的管理十分薄弱,是唐玄宗皇帝的心病之一。当他看到刘疆与林溢、林浠等三人呈报的奏章,提出要率领依附他们的民众向朝廷献地、愿意服从朝廷管辖、请求在古田设县时,十分高兴,立即依奏章钦赐准予立县!因此地处于闽江支流的古田溪畔,故赐名古田县,封刘疆为古田县令,林溢为县尉,林浠为统捕令。
半年后,即唐开元29年4月(公元741年),朝廷圣旨终于正式送达,宣布成立古田县。县域四至八境为“东至罗源黄塘下里界,西至建安南才里界,南至闽清岩上界,北至政和均竹坑界;东南至侯官三仓石春界,西南至南平长安里界,东北至宁德石塘界,西北至政和上庄界。计地广280里袤550里。”全县分为四十八个都,县城内分为六个保。
刘疆为人谦恭、天性仁厚、勤政为民、公正廉洁。担任县令后,立即下令“禁掠夺、制豪强、治械斗、免刑戮”。鼓励农耕,亲民敬老,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因此,古田虽然立县不久,但“政通人和、丰衣足食、重文兴教、县境安宁、讲信修睦、老有所归”,呈现出欣欣向上的繁荣景象;而且实现了从“蛮夷”逐渐走向“教化”,朝廷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对古田给予更多的支持:如当时朝廷对每个县都下达了一定数量的秀才、举人名额,以往侯官县从不将这些“指标”给古田人,古田的读书人便失去了向更高层次晋升的机会;而今有了这些“配额”后,聪明智慧的古田人就拓展了进一步发挥的通道和空间,从而激发了大家更加重视教育,促进了古田文明发展的进程。从宋代以后,出自古田的进士也就逐渐多了起来。据史料记载,古田曾涌现出状元1名、进士181名,还有其他许多人因品学兼优被选进朝廷任要职或派遣到其他地方担任了地方长官。如宋代“舍命谏臣”唐璘和赵汝腾、明代“心系桑梓”的罗荣、清代“天下师表”的余正健、“单骑退敌”的林朝聘,以及林用中、张以宁等一大批文化名人。
深明大义的刘疆在完成了古田建县的历史使命后不久,主动向朝廷奏请要隐退让贤,提议由年轻的林溢接任县令,自己则携带子弟族人隐居乡间。《闽书》记载,刘疆获准辞职后,皇帝给他“封爵”,让他在家享受俸禄。
刘疆死后,历朝皇帝对他“累加封赠”。自唐至清的封号分别为“归命候”、“惠应顺宁候”、“监察司民显佑伯”和“护国卫灵公”。百姓为纪念刘疆建县有功,以其居住的故居立庙祀之,尊为“拓主”,庙号“宁境”,他的“父母妻子同享庙食”,后来又将其奉为城隍。
旧城时期的古田城隍庙位于旧城一保云津坊之西,建于唐元宗后期。于宋、元、明、清等朝代经过数十次的重修扩建,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主要建筑有华表、仪门、主殿、拜亭、戏台、钟楼、厢房、回廊、花亭、牌坊、夫人殿、后堂、斋房等楼堂馆舍,布局规整,蔚为壮观,堪称古建筑的明珠。每逢城隍寿诞、元宵节和做秋福等节庆前后,来自福州等地和古田本地的戏班便云集在这里演戏助兴、颂扬城隍德泽、传播传统文化。城隍庙内外人山人海、鼓乐阵阵、热闹非凡,成为了百姓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刚诞生不久的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急需电力能源做保障。经苏联专家考察后认为,在古田溪上建设水力发电厂,最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唯一的缺憾是要淹没掉一个有着千年灿烂历史的古田县城!
传承了城隍刘疆护国惠民的精神、有着一腔无私奉献情怀的古田人民,了解到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征用时,二话没说,肩挑背驮、扶老携幼、搬离家园,仅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移民搬迁任务,千年县城变成了电站库区。曾经富丽堂皇、被百姓誉为“精神殿堂”的城隍庙也就在仓促间沉入湖底。
庙宇虽然无存,但英雄的精神是永存的。尤其是为黎民百姓谋福祉、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大英雄,是永远被广大黎民百姓铭记在心并永远奉为神明!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广大古田百姓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于是,大家又相聚在一起商讨着如何更好地纪念这位曾经为古田建县做出贡献的大英雄——重建城隍庙、弘扬古田民俗文化和传播首任县令的无私奉献、造福为民的精神!
1983年,旧城老移民魏万生、赵仲贵等一批热心群众自发筹资在翠屏湖畔的吉祥山上物色了一块风水宝地,建起了“刘疆纪念祠”。之后,又依照旧城时期城隍庙的风格与布局,发起了重建城隍庙的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踊跃响应和支持。前后历时三十多年,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诸多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庙舍建设日臻完善、初具规模,并与其周边的景点如千年古刹极乐寺等遥相呼应、融为一体,成为环翠屏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为祥,古田城隍庙管委会主任,今年已82岁高龄了,是重建城隍庙主要发起人之一魏万生的儿子。他的家族世代均为城隍庙的管理人,对城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特殊的感情。为了建设好城隍庙,他几十年如一日,与管委会一班人精诚团结共同努力,省吃俭用、倾出自己的所有,并凭借自己的威望,积极发动亲朋好友及社会群众如乡贤企业家潘振东等人的鼎力支持,城隍庙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魏老一片心血。可喜的是,在以魏老为主一批热心人士的长期艰苦努力下,古田城隍庙的规模日臻完善,城隍文化日益深入人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陈学鑑,古田城隍庙管委会顾问。他2004年退休后,便潜心从事城隍文化的学术研究。自掏腰包发挥余热,默默无闻地收集整理研究古田城隍文化的历史地位、贡献影响和民俗活动、民间传说等资料,撰写了《古田城隍庙考及文化内涵》、《走下神坛的城隍》等多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连续七次被邀请参加在新加坡、台北、福州、厦门等国家和地区召开的国际城隍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重点发言,从而提高了古田城隍刘疆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使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进一步认识古田城隍刘疆及其丰功伟绩。2015年,台湾省城隍联谊会秘书长在福建省城隍联谊会张子泉会长的陪同下专程来到古田参观城隍庙,拜谒古田城隍刘疆。
位于翠屏湖畔的古田城隍庙,大门正上方遒劲有力的“城隍庙”三个鎏金大字镶嵌在一幅巨型匾额中,在红褐色墙体的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门口一副用青石条鎸刻鎏金对联“开疆拓土县建籍编忠顺垂万古,垦亩淳倍增宁职纳俎豆继千秋”,把庙中奉祀的城隍功绩介绍得十分明了,也彰显出这座千年庙宇的非凡气度。为了让游客了解城隍文化,记住城隍庙的历史和历次热心捐建者的芳名,管委会在庙内及四周建立了许多纪念碑。其中,记述历史的碑文:“刘疆,系古田建县肇基者。唐开元年前,古田尚未设县。时有土民千户依附刘疆。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刘疆率众献地于唐,翌年四月二日获准置县,唐玄宗嘉其忠,令其掌管县事,赐名疆,为古田首任县令。……”。
千百年来,古田县广大百姓为表达对护国惠民、建功立业的城隍刘疆敬仰与爱戴,传承城隍民俗文化,每年都会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在活动中让城隍文化实现传承,将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其中,于每年正月举办的城隍巡境纪念活动,最为隆重热闹——
城隍出巡时,制作精美华丽的“护国卫灵公”的“头羊牌”走在队伍的最前头;然后是一对红底金字的直幅位于其后两旁,直幅书曰:“城隍出巡镇邪恶,万民朝拜祈太平”,道出了城隍出巡的宗旨和百姓心愿;然后依次是锣鼓齐鸣开道,群众顶着七爷、八爷、保长、判官等空身塑像,扛着历代皇帝赐封的衔牌,抬着瓶、炉、镜、香亭等依次前行;队伍中还间杂着舞狮、舞龙、踩高跷、木偶、杂技等节目表演,配之以各种仪仗、乐器等;城隍的塑像端坐在“八抬大轿”上,在众人的簇拥下前行,最后由护国伞、凉伞、大鼓压阵和随行的成群结队手举“心香”的群众队伍,整个活动十分热闹,节目内容令人目不暇接。
出巡队伍浩浩荡荡,前后连绵数公里,在县城主要的居民区里穿街过巷,沿途男女童叟齐参与,出现了万人空巷、人流如潮的盛况。沿途群众和商铺还组织开展“领街福”仪式,即在巡游队伍经过自家门口或村口时,家家户户在门口(路口)为城隍老爷摆香案,献三牲福礼、水果糕点等供品,迎接巡游队伍给予的分香等,有的还以地铺红毯、鼓乐琴弦等礼仪助兴,大家共同祈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国运亨通。可以说,巡游活动既是一次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是民间艺术的集中汇演。在寓教于乐的民俗活动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真善美的祝福得到了尽情的展示和传播。
城隍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素的人民性,又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情操。城隍民俗文化所提倡的“廉洁为官、造福万众、大公无私、报效国家”的理念与我们当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弘扬城隍文化、追寻刘疆踪迹、纪念城隍刘疆,也是在激励我们自己要为民多办实事好事,要更加清廉公正,始终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把广大百姓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和谐。
美哉,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壮哉,护国惠民的开拓者!
(作者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古田报社总编)
责任编辑:余凌古田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古田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